1)第256章 朕有一个志向_朕乃一代圣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56章朕有一个志向

  海禁这个事儿,是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,其实最开始,朱元璋并没有禁海,《明史》就记载:洪武二年九月,定朝贡附至番货。预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,给价偿之。仍免其税。

  也就是说,最开始海上的生意还是可以做的。

  但是后来因为张士诚这些残余势力陆上守不住就聚集在海岛上,而且慢慢形成了海上武装力量,以及一些倭患的因素,导致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下令禁海。以免海上的人和百姓勾结,毕竟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,茫茫大海上哪儿找敌人去?

  所以不能就说这个政策很坏,海禁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东南沿海,而且东南沿海本就是财税重地,乱不得。

  另外一方面,大明主要的战事都在北方。

  你让坐在南京的皇帝怎么抉择?

  总不能北边和北元打,南边还大搜岛屿,封建时代的王朝并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。

  再加上小农经济并不需要贸易往来,算下来禁海对自身伤害不大,却可以防范敌人。

  有问题么?

  没有。

  不过,这个世上任何一种道理在一个词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,这个词叫成王败寇。

  差不多也就是朱厚照这个时期,西方开始了大航海时代,并且统治了世界几百年,中华民族因为海禁错过了这个精彩的时代,这就是最大的过错。

  如果不是大航海,而是海外打得天昏地暗,死了不知道多少人,这个时候海禁就是正确的了。

  另外,朱元璋不喜欢商人,海上的国门大开之后,几十年的时间就会出现富可敌国的大海商,作为帝王,他来个釜底抽薪,一样无可厚非。

  而这也是当下,弘治十八年的治国大臣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。

  即便祖制这样的意识形态不谈,从皇帝一向务实的角度出发,开海之后养虎为患怎么办?

  大海是还没有被征服的地方,一旦有海警,则东南必乱,东南一乱,漕运、财政全都不稳。

  这么想着,乾清宫的大臣们跪了一地。

  “陛下,东南财税半天下,开弛海禁以后,海外与我大明百姓往来频繁,那些人不识中原教化,若是有心怀叵测之辈聚众生乱,于海上恃武,到那时我大明海疆不靖,而东南一乱举国震动,这些岂是开海后所赚的银两能够弥补的?!”

  这是一向支持他的韩文跪在了地上。老人家六十多了,地上还凉,讲出来的语气是撕心裂肺一般。

  “……朕知道,朕都知道。”朱厚照走过去把他给扶了起来。

  其实,他也不知该怎么说服他们,所有一切看似正确的选择,如果不能顺应历史洪流,那就没有意义。

  “大司徒平身吧。今日之议,朕连侍郎都没有宣,便是朕知晓,今日是决定大明前途命运的一次朝议。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,大明再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es90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